【研讨会主题】
如何用信息成本和调整成本合理解释普通家户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中的“惰性”?
【时间、地点】
2016年5月18日(周三)15:00
太阳集团tcy8722606
【主讲人】
郭兴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D. Candidate in Economics
【研讨会主题简介】
从Merton(1969)提出经典资产配置模型以来,将风险资产比例持续再平衡(rebalance)至一个特定值一直是学界和业界思考资产配置问题的指南。随着越来越多家户金融数据的出现,经济学家们开始从实证数据中探究普通家户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是否符合Merton模型的预测。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一个被共同发现的现象是:控制一般均衡效应和市场预期的影响之后,普通家户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中依旧表现出非常强的“惰性”,他们的再平衡调整频率非常低 (实证结果请参考Calvet, Campbell and Sodini (2009)以及 Brunnermeier and Nagel (2008))。这种现象之所以被很多经济学家关注,主要是因为这种微观层面的“惰性”行为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已经被论证的例子便是该“惰性”行为可以显著地放大市场中风险资产价格的波动性(请参考Chien,Cole and Lustig (2012));另外,很多经济学家也相信,这种“惰性”是解释非常规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突破口。
要在微观层面上产生“惰性”行为,一般的方法是在模型中加入信息成本或调整成本之类的“摩擦”,但是应该加入哪一种“摩擦”,对此,我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结论,但是被目前研究所肯定的一点是,不同“摩擦”产生的“惰性”行为在宏观层面上会产生非常不同影响:如果这种“惰性”是由信息成本造成的,那么其“惰性”行为会遵循时间依赖型决策规则(Time-dependent policy),其宏观效果会非常大;如果这种“惰性”是由调整成本造成的,该“惰性”行为则遵循状态依赖型决策规则(state-dependent policy),其宏观影响几乎消失。但在现实中,两种“摩擦”几乎总是同时存在的,现实和先行研究的结论激励着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所观察到的“惰性”行为,究竟需要两种“摩擦”怎样的组合才能被合理地解释?
要想回答这一问题,一个用来对两种“摩擦”进行比较和估计的统一模型框架是必不可少的。郭兴的研究希望通过构建这样一个统一的框架,并借此框架来回答所提出的研究问题。
【主办方】
太阳集团tcy8722金融学系
太阳集团tcy8722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提示:欢迎本、硕、博各年级同学积极参与此次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