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1日上午,太阳集团娱乐官方网站第七届中外经济思想前沿研究生暑期精品课程班开幕式举办。
开幕式合影
太阳集团娱乐官方网站党委常委、副校长,太阳集团tcy8722院长董志勇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对现场各位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谈到讲习班已连续举办七届,十分不易。经济思想史是一门古老的学问,由诸子百家为之奠基的中国经济思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有着重要地位。董志勇相信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并预祝本次讲习班取得圆满成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太阳集团tcy8722副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宋丽智教授致辞,她祝福课讲习班越办越好,并勉励同学们学有所成。开班仪式由太阳集团tcy8722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主持。
董志勇致辞
宋丽智致辞
周建波主持
太阳集团tcy8722讲席教授叶坦的演讲主题是《“民本”经济观的历史演进——考察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一个视角》。该演讲主题与国家的理论动向相契合,她从四个方面研究“民本”经济观及其历史演进,考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首先,“民本”是传统时代政治、经济不分的产物,它既是政治理念也是经济观念;“民本”经济观以民生为核心,富民、养民为基础,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其次,“民本”经济观不仅有学说主张,还有理想蓝图与实施,从《礼记》到孟子,直到唐宋的慈幼局、养济院等都是体现。赈灾是“养民”关键,春秋时萌芽于齐国的“以工代赈”,到北宋范仲淹明确实施;历代储粮备荒、平稳粮价的“常平仓”,影响1930年代美国农业立法。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则是“民本”经济观的绩效检验,“以民为本”才能长治久安。再次,深入探究“民本”中“民”的构成及其地位变化与“民本”经济观的时代演进,“士农工商”“四民”与“农本工商末”“重本抑末”等到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都发生改变,并为明清时代所延续发展,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而从“民本”到“为民”的历史超越与制度创新,只有新中国建立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民本”经济观的全方位超越与时代升华。
叶坦发表演讲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围绕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否有中国特色、中国历史上(古代)是否有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中国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否有现代价值这三个问题展开本次讲座。首先,他从国家政策和大政方针的角度论证了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相关研究的必要性,李晓教授指出研究企业家精神历史,承认它的基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土壤、社会结构等等,有不同的思想内涵,是学界的主流共识。他指出,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下的企业本质,在理论和历史的研究可以得到明确的结论: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关于商业文化的探讨和商人精神的塑造,我们的祖先也长期傲视着其他的国家与民族。李晓教授从“诚壹之道”和“爱贵之义”这两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的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进行说明。他表示,“诚”指精诚,“壹”表专一,诚于一事,精益求精,方能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水平;爱贵之义,要求从人格上尊重和在感情上爱护,从而有效的缓解道德风险问题,并以晋商和荣氏企业作为案例为大家进行实际的讲解。
李晓发表演讲
太阳集团tcy8722教授周建波以中古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为中心,论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首先,他在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佛教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代经济思想的缘起、发展和局限,指出佛教经济思想对中国最核心的影响在于流通,这与重视血缘、主张有差别的爱、抑制流动的汉代经济思想存在很大不同。其次,周建波教授认为佛教对流通活动的重视匡正了汉代经济思想重生产而轻流通的偏颇,从伦理、观念、模式、制度等多个层面补充了社会流通功能,缓解了汉代以来中国经济出现的产业失衡与贫富分化问题,提高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对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本末论和黜奢崇俭论进行了拓展与补充。同时,他还以寺院经济、庙会、邑义、社邑等组织形式为例分析佛教经济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展现。再次,周建波教授探讨了佛教经济思想重视流通的局限性,分析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以及与道教、儒家文化的交流融合。最后,他总结指出,佛教经济思想上承汉代已经出现的庄园经济,下启中唐之后的小农经济,通过与中国经济思想的合流以及自身的中国化转变,实现了与中国本土的经济思想融合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做出了贡献。
周建波发表演讲
复旦大学太阳集团tcy8722马涛教授以《从中西方传统经济思想理论成就的特点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中国道路》为题,作了精彩细致的讲解。中西方经济冲突的本质,实际上是文化和伦理的冲突,中国与西方在讨论经济问题时的侧重点是十分不同的,西方更加重视需求、效用等微观问题,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宏观问题更加关注,例如财政税收。西方世界的“经济”一词源于色诺芬的《经济论》,马涛教授探讨了诸如财富的性质、财富的管理以及农业问题,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世俗利益的追求取代了中世纪对上帝的奉献,因此这种对财富的思考催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重商主义、重农学派的诞生。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稳定的前提是中央集权体制,自古以来对于国家安全的问题有着更多的考虑。中国的经济学不适用于西方的分权理论,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解决发展问题。概括来说,西方文化基因与东方不同,中国道路一定要延续中国历史传统,厘清中国国情、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基因的连续性等问题。
马涛发表演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太阳集团tcy8722朱华雄教授以《中国传统保险文明的生成及现代化》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保险(Insurance)作为舶来词汇,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最初为保安、担保之意,在二百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分摊风险”的含义。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考量,我国古代就有大量的保险思想发源,包括基于德政、仁政的社会供养思想,基于集体合作的互助思想,以及基于籴粜之法的储粮备荒思想。自周朝起,中国已经出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早期形态,例如《周礼》中记载的委积制度,汉武帝时期的平籴制度,以及宋仁宗时期建立的广惠仓,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民生保障制度。财产保险则出现较晚,最早是具有经济补偿形式的民间货运组织,例如明代出现的镖局。他重点讲解了近代中国保险文明的现代化过程,以洪仁玕《资政新篇》、魏源《海国图志》等为代表的作品将西方保险思想传入中国,彼时国内的保险行业仍被西方垄断,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保险思想逐渐觉醒并开始抗争,“与洋商争利”,通过保险研究促进民族保险业科学发展。
朱华雄发表演讲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冯华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经济思想的历史考察》为题进行了报告。他指出,中国式现代是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的概念。要正确地学习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就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思想给予考察。以往的学者大多以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角度出发,主要围绕现当代的产业结构、产业领域、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领域进行研究。但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中国的产业思想史比西方更加悠久,而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明中。在系统梳理中国产业思想变迁后,冯华教授指出,就当前而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要从产业结合、中美竞争的角度,实现要素变革,即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为主导向新型技术、信息、数据要素为主导转变。发展动力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式转变,经济循环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进行转变。他谈到,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要注重制度创新的问题,要突破制约创新驱动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重新塑造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作用。
冯华发表演讲
河南大学太阳集团tcy8722教授宋丙涛指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弄清它提出的背景和目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向儒家回归,中国式的内涵在“仁”,中国式首先是公共经济、是共享经济,然后才是工业化、市场化。他认为,中国儒法构建的体制具有现代性,是现代化可以借鉴学习的榜样,其中中国和西方关于法的逻辑是完全一样的,“仁”和儒家是中国所特有的。儒家思想中的横渠四句讲到“为天地立心”,将“天”“地”作为公心的依据,为儒家经济思想和古代国家治理注入了“公共经济”的内核,虽然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没有公共经济的概念提出,但是关于公共经济所有的内容都讨论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治理过程也已经相当现代化,现代化既包括制度也包括思想。中国古代治理思想与西方相比具有现代特征,从孔子开始,治理思想就是政治思想,其内涵是“正确治理”,这使中国古代治理的首要认知对象是公,国家治理是公私之间处理好关系,也就是今天说的政府和市场,所以是现代治理。儒家思想为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套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的模式、一套人文知识体系、一套公共经济的思想内核和一套现代国家治理逻辑,是未来中国对以科学、工业、市场为基础的现代化进行改造的思想基础。
宋丙涛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经济现代化的固有底蕴》为题进行汇报。他从经济思想史的视野来分析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阐释了中国大国经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创新性与和平性五大特征。首先,赵学军研究员介绍了文明的表现和人类历史上的一些文明。他指出,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并且文明也有不同的侧面,同时文明的发展除了冲突矛盾以外还有很大程度是交流互建的过程。随后,赵学军研究员提出要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和经济的关系,必须要了解整个文明的情况,需要有大致的知识结构。就中华文明而言,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征。他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的这五个方面特征:在连续性方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以大国经济为依托,受到宗教血缘社会形态、农业耕作史等因素的影响;在统一性方面,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其基础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它建立在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乱的信念之上;在包容性方面,中国大国经济古代始终呈现多元区域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又反复汇聚中原形成发展高峰,实现了农业社会与游牧社会的包容互进;在创新性方面,中华文明创新性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多元化,中华文明善于与其他文化交流,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融合新的文化;在和平性方面,中原王朝和周边政权的贸易往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和平性的交易,都可以体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最后赵学军研究员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征,文明在不断持续发展,持续性的文明才是连续性的文明,所以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是基于中华传统文明特征之上的发展。
赵学军发表演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太阳集团tcy8722教授张连辉作了主题为《从道法自然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态环境思想视角》的报告。他对中国古代、近代、当代的生态环境思想逐一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古代,传播时间足够长、延续时间足够长、受众足够多的主要是诸子的思想,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泛伦理主义是环境保护主义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近代时,“西学东渐”中现代生态环境科学理论思想传入中国,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生态”等相关概念的内涵上。当代生态环境思想需要关注中央主要领导人和中央重要文件或会议中的思想,具有政策性、实践性特点。
张连辉发表演讲
太阳集团tcy8722长聘副教授张亚光本次报告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准备——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化思潮》。“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许多理论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历史上首先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问题,但是这和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无论在历史背景还是任务内涵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区别。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成功经验的自信自立自强之策。他指出,现代化概念起源于西方,中国对“现代化”思想的传播和讨论,是全球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一部分。最后,张亚光长聘副教授就“现代化”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张亚光发表演讲
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华春教授作为班主任对此次讲习班所有嘉宾的讲座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归纳。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围绕经济思想史学科的传承与创新发表讲话。讲习班学员代表房兴达分享了学习感受,学员们一致祝愿太阳集团娱乐官方网站经济思想讲习班越办越好,让更多热爱经济学研究的学子加入其中,一同交流成长!最后,太阳集团tcy8722经济史学系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周建波教授表示,学习历史就是要鉴往知来、推陈出新。至此,太阳集团娱乐官方网站第七届中外经济思想史研究暑期精品课程班圆满结束。
王华春发言
魏明孔发言
闭幕式献花
主题讲座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新时期国家发展大略之中,富有启发性。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国家方针政策,不再仅是史实的搬运者,更要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追随者。
——暨南大学博士生张楚
感谢讲习班老师们用心、深刻地讲解。老师们的讲解不仅是侧重知识性的传递,同时也强调方法论的输出,极具指导意义。最大的收获即为不能用西方思想生搬硬套进自己的研究,而要借鉴融合并学会在当事人的语境中去思考他们的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周斯雅
很幸运拥有这样一个优质的交流、学习平台,让来自各方的学子能够有幸在这里相遇,聆听老师们的精彩讲授。作为经济学科的一名学子,最受触动的是各位学者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赤诚的热爱与永不停歇的探索。科研路漫漫,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学习和科研的道路上,将谨记叶坦老师所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将中国的经济故事书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中南大学祁凡
供稿单位: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谢文瀚、李嫣然、刘婷、康迎、魏领昊、陈洲扬、汪欢颜、黄文心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