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的试点,转融通业务终于在2012年8月30日正式起航,各大券商摩拳擦掌,市场首战报捷。仅翌日,提交转融资申报的证券公司11家,合计申报13笔,当天成交金额高达11亿元,转融资余额约66亿元。在我国股市普遍持续低迷之际,转融通市场却能一枝独秀,为初秋之际沉闷窒息的股票市场带来了一丝凉意。
转融通业务是指由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持有的资金和证券作为证券公司开展的融资融券业务的资金和证券来源,而证券公司则作为中介将这些资金和证券提供给融资融券客户。转融通业务的推出主要是针对之前融资融券业务中出现的资券比例失调问题。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后,我国大型券商作为融资方的“资”源充足但作为融券方的“券”源不足,难以满足市场做空的需要,导致融券业务仅占1%左右。转融通业务的推出旨在盘活其他金融机构手中的证券资产,从而增大融券业务的比例。
目前,绝大部分机构认为转融通业务有望迅速实现其预期目标,甚至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转融通的推出将颠覆A股的盈利模式,意味着全面做空时代的来临。转融通业务推出的当天,市场预期普遍看好,券商股也普遍大涨。作为对现有投资渠道的有益补充,转融通业务无疑在长期内能够提升市场的有效性,有利于券商进行业务重组和金融创新,广大投资者也有望从熊市预期中牟利。
然而,转融通业务的推出是否在短期就具有如此效力还是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转融通业务在短期内并不会对目前券商和证券市场的盈利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也不意味着全面做空时代的到来。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转融通业务的推出只是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之一,其发展和完善尚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转融通业务的发展受限于中国证券金融公司的资本规模。该公司是证监会核准的唯一一家从事转融通业务的证券公司,其他券商均需要通过该公司参与转融通市场。国金公司注册资本仅75亿元,若按国金公司持有10%的自有资本以及A类公司0.6倍的公司系数计算,则最大规模可达1250亿左右。但相对于我国目前几十万亿的市值,每年几千亿融资和再融资的股票市场而言,1200多亿的资金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期望转融通业务的引入能立马引发证券市场形成做空机制的大变革是不太现实的。
第二,转融通业务的发展受限于其试点标的证券范围。从数量上来看,目前沪深两市允许进行转融通业务的股票不到300只,仅占A股上市股票总数的15%。从性质上来看,为降低政策冲击大部分转融通证券为大盘股和蓝筹股,其本身的转手率相对较低,流动性也相对较弱。因此,可进行转融通业务的证券标的资产本身的限制也降低了转融通业务短期内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转融通业务的发展受限于业务参与者的进入门槛。在现阶段,只有规模最大的25家券商才会被允许进行转融通业务,最终也只有11家大型券商被授予了执照,同时单笔转融通业务的最低限度为100万元。这样高的门槛,一方面妨碍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转融通业务,另一方面也直接限制了散户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因此,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以散户为主以及各种中小型金融机构林立的投资者结构现状,较高的进入门槛无疑限定了转融通业务在短期内的迅猛增长。
最后,转融通业务的发展还受限于我国证券市场不成熟的现状。在我国任何金融新产品和新渠道从推出到成熟均需要一段相当长的发展时间。具体到融资融券业务,初期也经历了半年多低交易水平阶段,然后才逐渐发展到现在几百亿的交易规模。此外,转融通业务本身只能部分弥补金融市场以往缺失渠道,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还需求更多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金融渠道的完善。只有当期权、期货市场以及各种金融创新的全方面发展才能最终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盈利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作者:谢世清;单位:太阳集团tcy8722)
原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