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太阳集团tcy8722教授)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互依存的。金融如果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是支持社会上的投机和制造泡沫,这个金融就是坏的对经济有害的金融,而不是好的对经济发展有益的金融。金融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实体经济也制约和影响了金融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互的关系。实体经济发展不好,金融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近年来实体经济的不景气,使得金融机构的日子不好过。金融业的好日子已经过完了,闭着眼睛都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准备过紧日子、苦日子、穷日子。近两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下降,有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反弹很明显。银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和互联网金融所引起的“脱媒”这两股力量的夹击之下,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受到很大影响,外界的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在这个所谓“经济新常态”时期,银行业应该更加注重稳健发展,注重风险的防控,尽快从高风险领域脱身出来,采取“瘦身”策略,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聚焦一些风险可控且有把握的行业上,不要好高骛远。要高度注意政府债务平台的风险,注意房地产等领域的系统风险,系好安全带,争取安全度过这几年经济下行压力极大的难关。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既要顺应国家战略,但同时更要注重市场机制。在2017年初的央行会议上,号召银行业要进一步加大对钢铁煤炭去产能、重点行业转型调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要继续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健康养老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这些方面,都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领域,对于我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中也蕴含着大量对银行业而言非常宝贵的发展机遇。银行业一方面当然要响应国家战略,对相关行业和领域搞好金融服务,但是同时银行业还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商业银行,要按照市场机制去运作,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到一种商业上可持续的市场化机制,而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政治任务”。须知,国家对银行业的引导,也是基于银行业能够对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一基本考虑的,而不是要给银行硬性摊派一种政策性使命,要使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商业机会,创造商业机制,在响应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提高盈利能力,提高资产质量,而不是相反。实际上,正是在国家的这些战略性领域和民生领域中,存在着大量金融服务空白和商业机会,商业银行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要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尤其是要结合互联网金融创新和自身的服务创新,降低成本,挖掘新的客户群体,发现新的战略新兴产业,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金融要更多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还要加大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尤其是鼓励微型金融发展。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巨型和大中型金融机构较多,而服务小微客户的微型金融机构比较缺乏,这导致在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山区等,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很多,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017年初的央行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要加大对微型客户的支持力度,这是完全正确的,这正是我们几十年来金融服务的短板,也是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最大盲区。我十几年来考察了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甘肃、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金融服务问题,对民族地区金融服务的滞后深有感触。所以我们在国家层面,在战略高度上,要极为重视扶持微型金融发展,尤其是支持不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支持边境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鼓励金融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使实体经济得到更多发展。